Contact Us

首页 资讯正文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发布者:yu发布时间:2025-04-06访问量:292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一、德国的“财政大转向”

德国候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柏林发表了一项历史性声明,宣布将推动德国战后最大规模的财政政策转向。随后,德国政府公布涉及数千亿欧元的财政方案草案,核心内容包括对《基本法》(相当于德国宪法)中"债务刹车"条款的重大修订。根据草案,修订后的政府债务上限将适用于防务等战略性支出领域,为大规模财政扩张提供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计划通过债务融资设立总额达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重点投向交通、电网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该特别基金将被认定为额外债务,不计入现行债务上限框架,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影子财政"体系。在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中,1000亿欧元将注入现有的气候与转型基金,以加速绿色转型进程,草案还计划将"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的长期目标写入《基本法》,从宪法层面确立德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德国体系中的"债务刹车"机制堪称后危机时代财政政策范式转型的标志性制度创新。其制度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元区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当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作为欧元区核心担保国的德国,通过宪法层级制度创新构建起财政可持续性防火墙。具体来看,设定结构性赤字刚性约束(联邦政府上限为GDP的0.35%,州政府实施准赤字禁令),仅在深度衰退期允许例外偏离,但要求经济复苏后必须回归合规轨道;将举债权限严格限定于具有长期收益的投资性支出,形成跨周期预算平衡机制;构建双轨执行保障体系,既设立由经济专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进行技术监控,又通过行使终极司法审查权,确保制度刚性。

 

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的“债务刹车”条款自2009年引入以来,债务轨迹显著优化,联邦债务占GDP比率从2010年82%的峰值压缩至2024年的60%,较欧元区92%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形成显著的债务安全边际。其次,财政收支结构实现转型,2014-2019年连续六年保持财政盈余,既构建了危机响应储备池,也支撑信用评级的长期AAA优势,使德国国债收益率较美法同类债券形成稳定利差。此外,其制度外溢效应重塑了欧盟财政治理架构,推动《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形成超额赤字程序,将成员国债务占GDP比率60%的警戒线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管标准,使德国成为维护欧元区财政纪律的"制度锚点"。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然而,在应对复合型危机与推进长期战略投资的双重压力下,该制度约束效应持续放大:一方面,财政紧缩导致公共资本形成率持续压缩,自1990年代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从2.5%骤降至2020年1.4%,较法意同类指标低约40%,形成交通网络老化、数字基建滞后等实体制约;另一方面,产业升级面临资本缺口,2023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渗透率仅19%,低于欧盟均值4个百分点,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领域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显著不足,导致财政工具在纠正市场失灵时的效能衰减。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制度性支出约束削弱了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疫情期间虽启动例外条款使赤字率短暂触及4.2%,但复苏期快速实施的补偿性紧缩直接拖累2023年经济增速至-0.3%,暴露出"危机例外-常态紧缩"的非对称调整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瓶颈与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负向循环正在形成,税收增长乏力进一步压缩财政操作空间,这种自我强化的制度闭环,正在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韧性边界构成根本性挑战。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德国产业体系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正遭遇冲击:一方面,全球价值链重构导致传统制造业优势持续衰减,2024年外贸数据堪称"制度性衰退"的注脚——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同比收缩1%,其中机械设备与汽车制造两大支柱行业分别录得3.2%和4.7%的深度调整,折射出全球需求萎缩与产业升级滞后的双重压力。数字化进程迟缓与基础设施代际更新缺失形成技术效率洼地,而财政政策制约下的能源转型成本剧增与税收制度刚性进一步抑制投资动能。2024年德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萎缩2.8%,其中核心设备投资重挫5.5%,工业产能利用率仍较疫情前低10个百分点,凸显私人部门资本形成意愿的深度冻结。在需求侧,消费引擎呈现结构性失速——2024年私人消费仅微增0.3%,GFK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8个月低于长期均值,2024年三季度预防性家庭储蓄率攀升至20.5%的历史高位。供需两端的同步收缩,本质上是债务刹车机制下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弱化与产业结构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德国经济增长已触及重大转型临界点,也直接导致了本次的“财政大转向”。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二、欧洲国防的“觉醒”

德国对"债务刹车"的制度性豁免,通过立法突破《基本法》第115条约束,柏林将国防开支(超过GDP1%的部分)置于特殊预算轨道,实质上解除了赤字规则对国防支出的硬约束。与欧盟层面高达8000亿欧元的"战略自主议程"形成政策共振,体现欧洲安全模式从"威慑依赖"向"能力重塑"的根本性转型。直指跨大西洋安全架构的信用基础正在发生动摇,特朗普政府2025年初关于驻军调整的系列暗示,实质上是将欧洲防务成本转嫁的战略信号。面对北约框架内"共同安全品"供给的不确定性,德国默茨政府的政策回应不仅通过防务预算的制度性松绑,构建独立于美国的安全能力支柱,更试图以军事工业复合体的投资扩张,激活后债务刹车时代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方面,通过豁免条款将防务支出转化为财政乘数工具,既规避了债务刹车对公共投资的刚性约束,又借助军工产业的正外部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欧盟集体安全的再制度化,本质上是对美国战略收缩引发安全真空的填补。德国在此进程中展现的战略主动性,既是对传统联盟体系的适应性调整,更是对欧洲"战略"缺失的破局。

 

历史视角上,德国共经历过三轮军费扩张:第一阶段发生在冷战时期,作为北约东翼的关键战略支点,联邦德国在1955年正式加入北约后,启动大规模军事力量重建计划。面对华约集团直接军事威胁,西德在1960年代国防预算占GDP比重稳定维持在3.5%-4.0%的高位区间。90年代,两德统一后,在裁撤原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百万兵力的基础上,通过"军队百万大裁军"计划,将武装力量规模从50万锐减至2000年的28万。伴随安全威胁评估的转化,国防预算占GDP比重在2000年代降至2%以下的和平时期水平,形成"基于需求的适度防御"战略框架。第二轮军费反弹源于乌克兰危机爆发,引发欧洲安全秩序重构,2014年后通过《联邦国防军未来构想》等战略文件,系统性增加新型装备采购、人员薪酬改革及战备状态提升投入。最近的军费扩张发生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德国安全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时任政府推出千亿欧元特别基金,专项用于国防技术现代化和作战能力提升,至2023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幅度达19.8%,创下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峰值,德国彻底告别战后克制性国防政策传统。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以第三轮军费扩张时期(2022年至今)为例,直接受益链条指向本土军工企业,数据显示,德国国防军工板块连续四年录得20%以上涨幅,头部企业(莱茵金属)订单储备量较扩张前增长3.2倍,研发强度占比明显提升。预算配置呈现明显的数字化转型特征,重点投向军用AI决策系统、量子加密通信等前沿领域;新能源装备集群建设则撬动半导体功率器件、氢能源推进系统的军民协同研发,形成跨产业技术赋能效应。并通过供应链网络扩散至欧洲乃至北美军工巨头,推动全球军工板块市盈率重估。欧洲防务局统计显示,德国军品采购订单的42%流向泛欧供应链,同时触发北美军工巨头战略调整,重点布局跨大西洋技术标准整合。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注:2025年涨跌幅截至2025.3.18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三、展望未来

在当前全球安全格局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德国突破战后防务约束启动历史性军费扩张,通过宏观经济传导与资产重估双重机制形成资本催化效应。基于IMF模型测算,德国军费占GDP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欧元区工业产出增速0.3-0.5个百分点,此正向供给冲击通过企业投资信心指数传导,形成"军品订单扩张→产能利用率提升→就业市场改善→私人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动能从外需依赖向内需驱动转换,减少未来全球贸易体系带来的不确定性。德国军费扩张被市场解读为"欧洲战略自主性"期权,预期企业远期自由现金流折现率下降,驱动军工板块股权风险溢价显著抬升。叠加技术外溢效应与内需替代逻辑,德国DAX指数年内涨幅超20%领跑全球,显示出安全政策转向通过改变风险溢价重构资产估值。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注:2025年涨跌幅截至2025.3.18

数据来源:Wind

与之对应的是,2月28日以来,德债收益率大幅上涨40bp,市场定价财政扩张助推德国经济走出衰退,若后续财政方案如期获得立法通过并实施落地,预计国债收益率或将延续上行趋势,同时美德息差收敛为欧元汇率提供支撑。叠加德国扩大发债规模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入效应,有望形成"政策杠杆扩张→跨境资金涌入→本币汇率升值→资产价值重估"的闭环强化逻辑,在财政预期与货币效应的双重驱动下,欧元汇率呈现易涨难跌的韧性特征。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德债收益率飙升已产生外溢效应,欧洲外围高负债国家面临融资成本被动抬升的压力。在缺乏欧盟层面统一财政稳定机制的情况下,可能陷入"债务滚续压力→融资成本攀升→财政空间压缩"的恶性循环。鉴于欧元区核心与边缘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分化的加剧,德国或将再次面临在道义责任与市场纪律之间的政策抉择困境,这种潜在救助预期或为当前汇率与债市的联动关系添加一层不确定性。

杨博光:欧元显著走强,背后原因在何?

数据来源:Wind

当前欧元强势周期驱动下,美元指数呈现被动承压态势,正是美元资本回流非美货币体系另一开端,前期弱美元的基准预期得到阶段性验证。叠加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抬升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进程的双重影响,大宗商品正迎来配置窗口期。投资者宜再通过资源型货币澳元汇率波动作为观测锚点,重点监测低杠杆经济体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的再平衡逻辑,折射出美元流动性边际收敛背景下,非美市场结构性机会的演化特征。

 

 

本文仅记载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的观点与心得,不代表所任职机构的立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所发布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对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